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回顾90年代,盾构机市场被三个国家的公司垄断,为修建秦岭铁路,我们好不容易进口两台盾构机,单价超3亿美元,加上服务费和安装维修费用等,中铁集团支付了7亿美元。后来自研成功后,国产普通盾构机2500万一台,只有外商产品的零头。于是,很多人都在
回顾90年代,盾构机市场被三个国家的公司垄断,为修建秦岭铁路,我们好不容易进口两台盾构机,单价超3亿美元,加上服务费和安装维修费用等,中铁集团支付了7亿美元。后来自研成功后,国产普通盾构机2500万一台,只有外商产品的零头。
于是,很多人都在疑惑:我们好不容易研制出盾构机,为何就不能以外商价格的九成出售,而是要以一成的“白菜价”出售呢?
一、先来看看:如今全球盾构机的市场格局是什么样的?
事实上,国产盾构机的研制是国家“863计划”中的一个项目,背后是国家调动各方面资源,合力攻关的结果。
2002年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较强的竞争力承接了该项目的研制;
2004年9月经过两年多的时间,我国第一台地铁盾构掘进机——“先行号”成功下线,但此时的一些部分成熟元器件也是进口的,10月18日“先行号”投入上海轨道交通建设。
2008年,在无数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下,国内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机“中国中铁一号”成功下线。
2010年,国产土压平衡盾构机“开路先锋号”成功下线。
2017年,国产盾构机销量拿下世界第一。
而实现这个目标,中国企业只用了15年的时间。
就在2020年,中国的第1000台盾构机在长沙下线,从现在市场的数据看,我们的领先优势还会继续保持下去。
二、视角探索:盾构机市场,我们是如何从1到100的追赶甚至超越?
在这里,我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如全世界只有A厂能生产盾构机,每年产量一百台。那么价格就会定到刚好第一百个客户也买得起。高于这个价格,就会出现产能闲置,低于这个价格,就没有实现产能利益最大化。
后来B厂也开始研发盾构机了,他的任务是满足一千个本国用户使用。那么,价格就应该是订到第一千个本国用户刚好能负担得起。
然后我们观察到,一千个本国用户能负担得起的价格是全球TOP一百个客户愿意支付价格的1/10。
后来B厂继续扩大产能,从一千台到一万台,价格也逐步下探,B厂变成全球主流供应商。
基本上,我们只要能做到国内前三,都能成为全球前五,运气好的话还能登顶。因为有些行业,我们国内市场本就是全球最大市场。
恰好某些商品,不需要一开始降到国际价格的1/10,copy to China后,技术上降维打击,还能获得超额利润。只要十年二十年持续投入,就能战胜百年老厂,登顶全球。
三、本质真相:其实是西方国家硬把我们逼成了“发达国家粉碎机”
要知道,盾构机简单说就是由3万多个机密零件组成,2000多个控制点的控制系统,涵盖机械、力学、液压、电气等数十个领域的地下航母。能够让隧道、地铁的建造效率得以十倍百倍的提升。
1.8亿元一台,中国制造的盾构机被赞物美价廉,国产的普通盾构机只要2500万一台,复杂点5000万一台,也就是说只有外国产品的零头。
我们细究一下这些产品的发展史,无一不是在外国公司的强烈打压下生存的。刚开始时,我们的产品几乎无法与外国产品竞争,往往产品性能相当于国外产品性能的70%左右,却拿着国外产品不到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的价格,就这样慢慢硬抗过来的。
如今很多产品性能上来了,甚至比国外同类产品还优秀,但在某些高科技领域,国外就会掐脖子,比方说光刻机和芯片领域。可一旦我们能生产出14纳米的芯片,国际市场14纳米芯片价格就会大幅下跌,打压我们的利润空间,甚至无利可图。
所以说,我们把很多高科技做成白菜价并不是国外所说的我方恶意降价,而是市场相互竞争使然,甚至不都是被硬逼出来的吗?
总之,工程领域用很多设备,并不是仅仅看价格,还要看可靠性。就说盾构机,固然很昂贵,但比起修地铁的浩大工程而言又不算什么,假如设备隔三差五坏掉,带来的损失会更大。
实际上,不光盾构机,大多数的复杂机械都是如此,发动机、大型医疗设备,或者电力系统中对可靠性要求高的产品,我们能够做出来,但有时不够成熟,就缺乏时间和市场的考验。
高熙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