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北京章哥,房地产从业20年,通晓业内门道,我不做所谓的“专家”,只用二十年实战经验帮大家答疑解惑。本系列只是回忆,钩沉北京20多年来的楼市片段。随笔而已,既不映射现实,也不预测未来。楼市的历史有点儿特殊,总能让人感觉庆幸或后悔。但这就对了,
北京章哥,房地产从业20年,通晓业内门道,我不做所谓的“专家”,只用二十年实战经验帮大家答疑解惑。
本系列只是回忆,钩沉北京20多年来的楼市片段。随笔而已,既不映射现实,也不预测未来。楼市的历史有点儿特殊,总能让人感觉庆幸或后悔。
但这就对了,所谓普通人的生活,就是一次次的侥幸和错失机会。后悔也好,庆幸也罢,往事就在这里。
一、
朋友吃饭时刷手机,看到一条抓到潜逃20年逃犯的新闻,感慨说这20年的日子是怎么熬过来的啊!我听了想笑,其实人家无所谓熬,或许就是该怎么过怎么过。当然,被抓到之后肯定都会说:东躲西藏的日子太难受了,被抓到后终于能睡踏实觉了。
呵呵,其实这都是配合而已,不这么说不合适。人们希望看到罪犯忏悔,希望他们受罪。而实际上呢,如果真的是煎熬的话早就自首了。既然能潜逃这么久,就说明他在外边儿过的还不错,至少自认为比进监狱强。可一旦被抓到就则必须这么说,要不然从警察到看热闹的都不答应。也就是说,罪犯之所以说过的不踏实,其实都是哄人的,投人所好而已。
那罪犯应该什么样儿?没什么应该的,每个人不同。吐露忏悔的未必真悔过,大多数都只不过是为了减轻惩罚而已。人类一般不会后悔做过什么的,毕竟都能给自己找借口。而真正感到后悔的,基本都是能干而没干的事情。
比如到了生命尽头,除了感谢一些人,其余的都是后悔:后悔没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后悔小时候没好好学习上班没努力工作,后悔错过发财机会,后悔没对家人好一些等等。而做过的事情呢,过去也就过去了,都有当时不得已的借口。像我就经常后悔没买一些房子,但买了的呢,错了都不后悔,反正当时也无法预料。
二、
讲个案子吧,
发生在20年前,北京连续发生系列劫车S人案。其中一起发生在亚运村某公寓的停车场,听警察说这伙人专门劫S开好车的。
我有一个老领导当时在这公寓里就有个办公室,开的车虽然挺旧了,但牌子还显得挺高档的。所以虽然不怎么来,但每次来都觉得有点儿别扭。甚至案发后一段时间他都不敢开车来,索性打车心里更踏实。这个案子是2003年破的,当时非典正严重的时候,那听到这消息也觉得挺振奋,以后不用自己吓唬自己了。
据某位记者说,这是一伙真正的亡命徒,把S人视为理所应当,典型的反社会型人格。之所以好几年才抓到,是因为主犯就曾经当过警察,反侦察能力相当强。被抓获后记者曾经采访主犯,在潜逃的这些年里过的怎么样?这凶徒回答:过一天算一天,过的挺好的。记者又问他是否为做过的罪行后悔。回答是从不后悔,如果有机会则要S几个记者试试!
这才是真正的罪犯心态,毫无悔罪感,人是不会吸取教训的,只是为自己运气不好而惋惜而已!
三、
案子破了之后才知道,自从案发之后起公安机关经常就对这个停车场进行了严控,白天夜里都有警察蹲守,直到破案。在这个公寓的停车场,这种事儿在之前已经发生过一次了,涉及的案子更大,那就是鹿宪洲系列抢劫银行案。案发之后,警察发现涉案的几辆车都曾经出现在这个停车场,所以当年也是严防死守。
估计很多人对这个公寓感兴趣了,是哪个?呵呵,其实就是亚运村的汇园公寓,当年的北京第一涉外高档公寓。
在90年代初到中期,如果一个人很有钱的话会有个标志,那就是住在汇园公寓。甭管是买的还是租的,只要能住在这里的绝对非富即贵。
毕竟这里的房价太贵了,哪怕是租房都至少上万,而且还是两居室,三居室更是曾经到过2万的高价。而那可是90年代,普通人也就几百块的工资。也就是说,工薪阶层甭说在汇园买房了,一年的工资都不够租金的。
这里最早是亚运会的配套公寓,据说大会结束后组委会一度挺头疼,不知道怎么处置好。于是组织了北辰集团开始出售,也不专业,定价都不知怎么定好。传说是因为刘欢演唱有功,特批买了一套,成本价1200。但这估计是纯粹建安成本,没计入土地价格,肯定是卖亏了。毕竟当时方庄的商品房都能卖2000多了,其他地段的几个也差不多。
再后来定价是4000多,同样是内部销售,毛阿敏等人就是以这个价格买的,但总体销售不是太好,没卖出多少套。之后没多久,大概是1992年6月,也就是邓公南巡之后,台湾九鼎轩公司接受了汇园的策划推广,于是《中国工商时报》上刊登了中国第一条房地产广告,至少是北京第一吧。
内容其实真的不怎么样,说是广告,写的跟通知似的,“汇园公寓欢迎您”,然后就是干巴巴的项目介绍。如果说亮点,那也就是突出了“亚运村高端生活区”的概念。可当年的人们见识少啊,哪怕是先富起来的那些人也没什么见识,也就都想体验一下什么叫高端生活区。
于是,房价就再也不可能是4000多了,而是直线上涨,高峰期甚至开价1400美金,随随便便就人民币上万。当然,这种火爆也和当年的一个政策有关,就是外资企业驻华机构,必须注册在外销公寓里。而全北京那会儿就没几个外销公寓,能交易的更是就这么一个。所以,无论房价还是房租,都一下子涨到了天上。
四、
那个时期亚运村就是高档富人的象征,所以很多新楼盘都在这里组织开盘活动。很多私企老板也是暴发户心态,发财了就怕别人不知道,宁可什么用没有,也要租间房子摆阔气,其实就是在名片上加一行字而已。
这就是当年的时尚,或者说是个标志,就跟奔驰宝马车似的,没有的话也无所谓,但有了之后会让人更直接的感受到你在炫耀。
当然这也不能叫炫耀,因为当年北京的豪宅实在是太少了。在汇园公寓开售之前,也就是方庄能算富人区。即便能算也是比较勉强的,比较定位是普通住宅,是以部委机关和央企国企人员为目标群体的,所以不能太过分的奢华。配套虽然档次不低,但也不算过分,只是稍高而已。
而亚运村就不同了,确实是整个板块环境都体现出高档,从五洲大酒店就能看出功能和圈层定位。在加上各种24小时的服务,绝对有一种奢华的感觉。那众多富人们在选择有限的情况下,就只好都涌向这里了。
所以能理解了吧,为什么鹿宪洲要藏身在汇园公寓,就因为档次高,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比小胡同安全的多,至少没有大妈们盯着看。也能理解为什么劫车犯要上这儿选目标了吧,有钱人多,豪车多,随便弄一辆就行。
五、
不过热点是不太可能持久的,尤其是富人们的追求是很快就会转换的。毕竟他们有钱,能承担这种成本。
所以从1992年之后,北京陆续出现了各种与汇园相竞争的产品。或是高档公寓,所谓的豪华无非就是拿钱堆。或者商住兼顾,Soho就是典型代表。于是,汇园大概从90年代末就开始有些落寞,虽然仍然档次很高,但和当年的垄断地位无法相比了。
2003年之后,北京的塔楼形式建筑就逐渐减少,主要是通风朝向不太好解决,而那年的非典成了淘汰塔楼的催化剂。公寓自然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但人们还都有个期盼,就是2008年奥运会能大赚一笔。开发商自然抓住了人们的心理,抢在奥运之前推出楼盘上市。
之后的价格走势就这样儿了呗,各个公寓虽然仍然是很适合自住,但毕竟数量太大了,接盘者却面临不足。所以租金虽然可以说不错,但却是用升值慢换来的。
要我说这汇园公寓这种产品就相当于旁边曾经的康乐宫,在刚推出的那几年绝对是北京最高档的休闲娱乐场所。甚至可以这么说,就是个烧钱的地方儿,在哪个年代不揣上个千儿八百的根本没底气进去,毕竟门票就不便宜。里面最主要的也就是游泳了,一小时动不动就15-20,保龄球也是一局20,随便两三个人一消费就一个月的工资没了。
但之后没两年,北京的各种娱乐场所那真是雨后春笋般出现。终于,2002年前后,康乐宫不过运营了十年就给拆除了,建起了现在的北辰大厦。时尚高档除非能做到垄断,否则很快就会被淘汰。
六、
前几个月去汇园见了个朋友,曾经的老大姐,商界精英。
她是中国第一批富起来的人,也是第一批在汇园买房的,一口气买了四套,想的是夫妻和孩子,以及双方父母一家一套都长期住在这里。结果到现在只剩她自己了,老公离婚,孩子出国,老人们也住不惯搬走了。大姐的生意不太景气,也准备卖房离开亚运村了。
临出门时回头看了看大姐,她站在窗户前望着亚运村,或许在怀念当初的辉煌岁月吧!
仅供参考。
关注“章哥说买房”公众号,点击“提问”即可。
张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