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上海机场惊现大量青铜器,竟包括西周洛阳鼎!深入调查,烟云涧中,竟含有上下五千年的青铜“真迹”!是造假高手还是民间艺人?是古董商人还是手工作者?让我们一起走进河南洛阳,探访伊川县烟云涧村青铜器第一人——方兴庆。01涉嫌倒卖古物,原是一场虚惊1
上海机场惊现大量青铜器,竟包括西周洛阳鼎!深入调查,烟云涧中,竟含有上下五千年的青铜“真迹”!
是造假高手还是民间艺人?是古董商人还是手工作者?让我们一起走进河南洛阳,探访伊川县烟云涧村青铜器第一人——方兴庆。
01 涉嫌倒卖古物,原是一场虚惊
1992年,一名商人从河南洛阳回来,正准备从上海前往英国。上海海关在安检时发现,这位商人携带了大量制作精美的青铜器,其中包含了一尊兽面纹方鼎,其形制正是洛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洛阳鼎。
根据现行文物法的规定,1949年出土并且传承有续的青铜器,才允许上市交易。这个商人难道是盗卖国家珍贵文物的嫌疑犯?
同年,武汉的刘农军曾从开封博物馆盗走69件藏品,虽然警方通过千里追凶将其抓捕,杜绝了文物外流,但也不排除有不法分子想要模仿作案的可能。机场工作人员发现后,立刻通知了公安人员,公安人员请来了专家鉴定。
专家查看了洛阳鼎的形制、纹饰以及锈色,其形制符合西周礼器,其纹饰符合洛阳工艺,其锈色红斑绿锈,色彩斑斓,他们认为洛阳博物馆的洛阳鼎也许就是眼前这尊。
为了确认洛阳鼎是否还在博物馆,公安人员立刻联系了洛阳本地的刑警。洛阳刑警通过现场确认,核实了洛阳鼎仍在馆内后。机场的公安人员与专家都困惑了,那眼前这尊几乎能以假乱真的鼎,到底出自何人之手呢?
随着调查的深入,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河南洛阳伊川县烟云涧村的一名老人——方兴庆。
当地公安找到了方兴庆家中后,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只见院中陈列着大大小小,形制各异的青铜器。
三星堆遗址中被称为“世界铜像之王”的青铜大立人像,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曾侯乙墓编钟,还有本应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毛公鼎等等,著名的青铜器代表作都“齐聚一堂”,价值不可估量。
看着已经年过五旬的方兴庆,公安人员也疑惑,这个老汉到底有什么本领能将博物馆中安保严密的青铜器带回家里呢?
后来洛阳博物馆的鉴定专家,为此专门来到了方兴庆的家中,他们发现虽然这些青铜器都能做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但铜锈是不会骗人的,这些铜锈是被粘贴到器物上后,掩埋在地里再挖出来的,并不是自然生成的铜锈。
所以这一次的涉嫌盗卖国家文物的案其实是一场虚惊而已,不过这并不是方兴庆惹出的第一场文物风波了。
02 复活青铜器,靠仿古脱贫致富
1963年,27岁的方兴庆在新闻中看到了一则考古新发现的信息,其中一面牛鼻象背的古铜镜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
铜镜的形态美观,图纹华丽之美,令他着迷,高中毕业的方兴庆曾在翻砂厂工作过,他知道青铜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于是他开始尝试自己制作一面铜镜。
用原镜作摹本,方兴庆按照原镜纹饰图案、铭文仿刻于样品上,尝试调整青铜中含锡量的比例。终于做出了和原镜几乎一模一样的作品,但是还差一点,牛鼻象背铜镜出自战国时期,因为尘封地下多年带着特有的铜锈。
方兴庆仿制出的铜镜光可照人,如果想与原镜毫无二致,就需要再让铜镜长出锈迹来。
1965年方兴庆曾经看到村中的民间艺人用过鎏金工艺。这种工艺是将金和水银,合成后涂在铜器表层,再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会因此附在铜器表层,不再脱落。于是“粘贴做锈法”就在方兴庆的脑海中生成了。
方兴庆先将家中一些铜器上真实的铜锈收集起来,然后将其按照摹本中铜锈的大小、样貌与位置贴在自己做出的样本上,再挖开院中的土地,用泥土将样本掩埋。一个月后,方兴庆将样本取出来,与牛鼻象背铜镜的原镜看起来分毫不差。
方兴庆壮着胆子将样本拿去给一位文物工作者看,这位文物工作者竟然没认出这是“现代”的东西。
为了更好地仿制古青铜器,方兴庆专门到各大博物馆中看青铜器制品,也因此他了解到,原来早在千年前,洛阳就有制作青铜器的技艺。当时中国进入青铜器时代,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是青铜器主要的制作与使用地。
而自己所在的烟云涧村,被古人视为祭祀宝地,村北一带也因地下有许多汉代墓穴而被文物部门定为“二级文物保护区”,出土过大量文物。
思及此处,方兴庆对青铜器的制作更生敬畏,他认为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不能丢,既然自己能做到仿古,何不让青铜器在现代再次焕发生机呢?
于是方兴庆更加专注地去制作青铜器了。他开始参考对照书上的图片,制作出立体的模具,甘肃的马踏飞燕、洛阳的天子驾六、三星堆的青铜神树……一切可以仿制的青铜器,方兴庆都仿制了个遍。
长时间的制作导致方兴庆的余额不足,毕竟每个青铜器的制作,都需要时间、精力和金钱的投入,方兴庆想到将自己制作的仿古青铜器拿去售卖。
为了摆摊方便,方兴庆只选了一些小的青铜器,比如那面牛鼻象背铜镜,比如洛阳的兽面纹方鼎等。没想到第一次摆摊,一位商人就以200元的价格收购了方兴庆摊上的牛鼻象背铜镜。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200元等于现在的2万元了,方兴庆喜不胜收,认为有人愿意欣赏自己的手艺,没承想那个商人其实是一个古董贩子,他转手将买到的铜镜卖了8万元。
买家发现不对后举报了古董贩子,面对警察的盘问,古董贩子说出自己是在伊川县烟云涧村方兴庆处买的,烟云涧村因此警车云集,发现是乌龙事件后,警察不禁开玩笑地对他说:“老先生,您制作的仿古青铜器的太逼真了。”
后来,其他被买走的青铜器也陆续被人举报,方兴庆隔三差五被文物、公安部门缉查。当弄清真相后,仿古青铜器的制作也就合法化了。
方兴庆发现,现代有人愿意收藏这些仿古青铜器,他想青铜器是国宝,自己年纪越来越大,青铜器的制作技术掌握的人越多越好,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仿古青铜器的制作方法分享给了村民,并亲自开始带徒弟。
他告诉村民:“千年以前,我们曾经是青铜器的制作者,千年以后,青铜器会在我们手中重新活过来。”每当农忙结束后,村民们就会开始制作青铜器。
烟涧村只有初中文化的方金刚,严格按照书上的尺寸以及形制要求制作了编钟以及双凤鼓架,他说自己虽然对音乐一窍不通,但每当敲响自己做出的编钟时,或清脆或浑厚的声音就会让自己产生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同样喜欢编钟音色的音乐爱好者,会专门向方金刚订购大型编钟,放在家中收藏或使用,因此方金刚一年能卖出几十套大小编钟,大型的编钟每套能卖到2万元左右,小型编钟一套能卖出5千元,他已经计划明年盖新房的事了。
方金刚专攻音乐类的青铜器,而村民路俊伟则别出心裁,为了让生产出来的仿古青铜器销路更广,他专门去到各大博物馆“出差”,留心各个博物馆的青铜器代表作,然后回到家中仿制出来。
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河南博物院的莲鹤方壶,河北省博物馆的长信宫灯等,都是他院中的常客。
每一个代表作都有特定的消费人群,比如兵马俑就专门售往西安;莲鹤方壶和长信宫灯等可以与相应收藏的博物院合作,当做特色礼品出售。针对性强,使得路俊伟的收入更多,家中也因此添上了一辆新车。
在销售过程中,村民们发现,一些客商不爱崭新光亮的青铜器,而特别青睐那些身披铁锈的青铜器,而且这种铜锈斑斑透着历史沧桑的青铜器做得越旧越值钱。于是,他们专门研究了做旧技术。
之前方兴庆想出的粘贴做锈法,需要将样品埋进土里一段时间,这种做锈法的制作周期较长,工艺也较为复杂,烟涧村的青铜复制者们,也开始探寻工艺相对简单,制作周期也相对较短的做锈方法。
电解法和颜料腐蚀法也因此出现了。电解法就是利用电解的原理,将制成的青铜器,放入装有各种化合物的池水中,锈色会因此被分解出来,分布在青铜器的表面。
这种做锈方法的周期很短,锈色十分均匀,而且与铜混在一起后,锈迹会十分坚硬。
而颜料腐蚀法主要是将铜锈色的颜料配以适当的酸溶剂,将锈色在酸的腐蚀作用下,渗透到青铜器物的表面,形成铜锈斑驳的感觉。而用这种方法制成的锈色,如果遇到水就会脱落,因此很容易辨别。
两种方法制成的青铜复制品,锈色均匀、干净,比较美观,因此,青睐于做旧仿古工艺品的商家,特别看好这类加工过后带有“历史痕迹”的当代仿古工艺品。
如今烟云涧青铜器已经走上了电商的平台。商家们也积极响应,纷纷参与培训,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还会带上年轻的孩子一起来听,回家再继续学习。
目前当地开设网上店铺95家,产品月销量达12900单,线上交易额已经突破792万,仿制品也远销海外!烟云涧村村支书方智科说:“做旧的技艺加上针对性的市场,烟云涧村村民赚钱了。”
一个800多户的小村庄,现在有26家专门制作仿古青铜器的大型营业公司,整个村庄的年销售收入达到一亿多元,利税1000多万元,仿古青铜器制作已经成为这个村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
烟云涧村800户村民由此脱贫。烟云涧村借此走出了乡村振兴的特色路。方兴庆也被评为仿古青铜器的民间艺术大师。
03 仿造非伪造,仿古精神得流传
在文章的开头,我们提出的问题,相信已经得到了解答,所谓的“造假”其实是对青铜手工艺品的一种仿制。仿造和伪造之间虽然仅有一字之差,但却大不相同。
伪造青铜器是为了造假文物,破坏文物市场,企图获得暴利。而仿造青铜器,在方兴庆和现在的烟云涧村民看来,是出于对古代文化的尊重与仰慕,以及对传统手艺的传承。
方兴庆认为自己将摸索出的制作青铜器的技术教给村民,并不是希望村民们依葫芦画瓢,继承某个人的衣钵。而是希望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青铜器的制作能够与科技相结合后更好地传承下去,让青铜器能够做到历久弥新。
方兴庆以一己之力点燃了全村仿造青铜器的热情,却在村民们学会后功成身退。他看到现在的仿古青铜技术为烟云涧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十分开心。
而且有很多年轻人慕名而来,制作仿古青铜器的队伍也扩大了。制作技术和制作工具,也因为有年轻血液的加入变得更加方便。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物中最富有特色的门类之一,具有千年历史的它是我国灿烂文明最有力的见证。
方兴庆在被传统历史的魅力吸引后,专心致志地做出了一件又一件被保护在博物馆的仿古青铜器。
是为了让曾侯乙墓编钟能够再次奏响迷人的旋律,是为了战国牛鼻象背铜镜能够再次照耀人们的光辉,是为了让四羊方尊能够再次盛满酒香,是为了让青铜器活起来!可以说方兴庆是让青铜器重新出现在大众视野的第一人。
而方兴庆将仿古青铜手艺教给村民后,村民们也自觉维护起了青铜器的制作方法,并从心底里为自己能制作出各式各样的青铜器感到骄傲,烟云涧村也因此被称为“仿古第一村”。
虽然现在方兴庆因为年事已高,已经退出了青铜器的制作,但他想留下来的精神被不断发展的烟云涧村贯彻到底,相信就算百年之后,人们提起烟云涧村还会想起,曾经有一个热爱青铜器的人让青铜器重新焕发生机过。
参考文献
陈同